首頁 香港集運倉到新會多少費用 文史
  • “兩彈城”舊址遭破壞,警示紅色文化旅遊開發勿跑偏2021-03-18 08:01
  • 山西發現金代彩繪磚雕墓 內刻“墓有重開之日”2021-03-18 07:57
  • 創新方式傳播中國文化 年輕一代這樣講述中國故事2021-03-18 07:55
  • 茅威濤:讓越劇邁向更遠的未來2021-03-18 07:55
  • 2020年,這些遠古生物的謎題被解開2021-03-18 07:54
  • “百工獻藝慶百年”河南非遺線上展覽活動啓動2021-03-18 07:34
  • “聆聽一小時”公益項目上線 籲全社會關愛老人2021-03-17 07:53
  • 青年“守藝人”:在“守”與“變”中喚醒老手藝2021-03-17 07:53
  • 砸4.5億元買一件虛擬藝術品,咋想的?2021-03-17 07:52
  • 用户規模達4.6億 中國網絡文學改編如何“叫好又叫座”2021-03-17 07:51
  • 劉家成:我不反對流量,但反對唯流量2021-03-17 07:51
  • 寧夏首部山志《賀蘭山志》出版2021-03-16 08:19
  • 山西北白鵝墓地出土酒類遺存 填補先秦果酒研究空白2021-03-16 08:19
  • 電影《海林都》三部曲:講述內蒙古人心裏的民族團結2021-03-16 08:18
  • 揭祕故宮太和殿:楠木從何而來?裝修有何深意?2021-03-16 08:18
  • 身邊的天文學:橫亙夜空的銀河其實是一座可靠的“時鐘”2021-03-16 08:17
  • 一箇中國根藝美術大師的堅守:靠的是一種情懷2021-03-15 08:17
  • 從一支《唐宮夜宴》窺見大唐時尚密碼2021-03-15 08:16
  • 96歲王鼎鈞:每個方塊字像一塊土 可以連成大地山河2021-03-15 08:15
  • 美學突破與類型創新 《覺醒年代》藏着什麼樣的破圈密碼2021-03-15 08:15
  • 雜文家要學會破圈 河南省雜文學會工作會議在鄭州召開2021-03-15 07:21
  • 古代天文學如何解釋“二月二,龍抬頭”2021-03-14 08:53
  • 這位明代科學家被刷上熱搜 他的故事看哭很多人2021-03-13 09:16
  • 揭祕周代貴族女性化妝品 首次發現植物精油2021-03-13 09:08
  • 文藝復興巨匠拉斐爾36幅數碼還原畫作亮相廣州2021-03-13 09:02
  • 北京人藝首演《我可憐的馬拉特》哲思災難中生命的詩意2021-03-13 08:59
  • 近百幅浮世繪藏品在京亮相 全景互動式呈現日本江户風貌2021-03-13 08:58
  • 網絡文藝有創意,文化在打底2021-03-12 09:15
  • 實體書店如何嵌入“生活圈”?讓閲讀成為“最強周邊”2021-03-12 09:13
  • 西安碑林名碑書法展寧波亮相 展現石刻“中國書法史”2021-03-09 16:58
  • 新敍事創造新風潮 紅色文化讓年輕人直呼過癮2021-03-09 08:41
  • “八大山人”:朱耷獨創的“表情包”2021-03-09 08:40
  • 文藝界代表委員談文藝新氣象:不負時代召喚2021-03-09 08:38
  • 全國政協委員範迪安:應加強高層次藝術專業人才的培養2021-03-08 14:20
  • 不負時代召喚 不負人民期待——文藝界代表委員談文藝新氣象2021-03-08 14:17
  • 年輕人為什麼愛敦煌?2021-03-08 14:16
  • 新敍事創造新風潮 紅色文化讓年輕人直呼過癮2021-03-08 14:15
  • 出圈”+“迴歸”,看傳統文化如何助力文化強國建設2021-03-08 14:15
  • 河南機場集團“濃墨重彩—慶祝建黨100週年書畫名家作品展”開幕2021-03-07 20:39
  • 古生物學家發現並確認中國最大恐龍足跡點2021-03-05 08:59
  • 七名大學生搭建中國首個馬尾繡虛擬沉浸式博物館2021-03-05 08:59
  • 《瀋陽歷史文化典籍叢書》全十輯:古籍走出深閣與民眾共享2021-03-05 08:58
  • 在故宮研究了45年“吃”,她説紫禁城裏沒有滿漢全席2021-03-05 08:58
  • 非遺年俗進入直播間 傳統文化如何融入現代生活?2021-03-04 08:43
  • 北京實體書店達到1994家 將扶持實體書店進校園等2021-03-04 08:42
  • 河南80後“麪塑”非遺傳承人:非遺傳承更多的是熱愛2021-03-04 08:42
  • 河北黃驊完成對60餘尊北朝石造像數字化保護2021-03-04 08:41
  • 敦煌莫高窟唐代書法真跡東莞展出2021-03-04 08:40
  • 《中國工藝美術全集》發佈出版成果 將是空前的“全景照”2021-03-03 08:19
  • 564部“建黨百年”主題優秀網絡文學作品線上免費開放2021-03-03 08:18
  • 專家:讓歷史文化名城“活”起來,用起來才能保起來2021-03-03 08:18
  • 文化和旅遊部以36部好戲打造國家級“雲端”藝術盛宴2021-03-03 08:17
  • “迴避型人格”:我們為何對負面評價如此敏感?2021-03-03 08:16
  • 傳世258年的《唐詩三百首》原來也有“硬傷、軟傷”?2021-03-03 08:16
  • 《覺醒年代》:致敬新文化先驅2021-03-02 08:20
  • AI可創作與人類畫作“難以分別”的藝術品?2021-03-02 08:19
  • 北京將擴大運河文化國際影響力 推進與全球運河城市合作2021-03-02 08:19
  • 歷代文人愛硯趣談2021-03-02 08:18
  • 瀋陽故宮館藏帝王書法:你看哪位皇帝字好?2021-03-02 08:18
  • 找到神奇恐龍一共分幾步?“恐龍獵人”手把手教你2021-03-01 08:40
  • 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韓再芬:戲曲傳承中新媒體運用應有為有不為2021-03-01 08:38
  • 山東省作協副主席李掖平:引導網絡小説具備現實主義精神2021-03-01 08:38
  • 這套教材,成了中國特色曲藝學科建設的奠基之作2021-03-01 08:38
  • 文化遺產開啓“孿生”時代 搭建速度之快超乎想象2021-03-01 08:37
  • 見證改革開放與城鎮化進程——讀報告文學《豐年之路》2021-02-26 07:44
  • 好書妙語入眼來2021-02-26 07:43
  • 雲端年味2021-02-26 07:35
  • 春思2021-02-26 07:35
  • 《典籍裏的中國》:讓典籍“點”亮來路2021-02-25 20:44
  • 天驕聖地“非遺牧户”裏的活態傳承2021-02-25 06:26
  • “公眾考古”還停留在“國寶”階段2021-02-25 09:01
  • 年輕創作者“扮靚”古老世界遺產2021-02-24 08:59
  • 逛館觀展走起!春節新年俗讓博物館熱持續升温2021-02-24 08:58
  • 餓一頓的“幸福”2021-02-24 07:37
  • 時間的沙漏2021-02-24 07:36
  • 谷文昌家的石頭2021-02-24 07:33
  • 回到廣袤的生命原鄉——長篇報告文學《一村之長——新中國“最美奮鬥者...2021-02-24 07:32
  • 難得一見!1933年版的圓明園遺址實測圖長這樣2021-02-23 08:47
  • 考古第一現場:神祕夏朝是否真實存在?真相只有一個2021-02-23 08:46
  • 中國著名書法家、學者林鵬逝世2021-02-23 08:45
  • 遵義會議: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2021-02-22 08:59
  • 中國這些史前藝術,原來都是高顏值“擔當”!2021-02-22 08:58
  • 走紅的“唐朝美人”,不是沒有故事的女同學2021-02-21 04:22
  • 古人怎麼吃?揭祕“有味道”的中國考古2021-02-21 09:19
  • 登上春晚舞台的生肖牛機甲,背後有怎樣的故事?2021-02-21 09:18
  • 博物館裏尋味中國年:文物跨界讓傳統文化符號“破圈”2021-02-21 09:17
  • 穿男裝、着胡服,“大唐胖妞”有多酷?2021-02-20 08:10
  • 遼寧考古確認鐵嶺地區高句麗時期城址7座2021-02-20 08:09
  • 走近文人畫,走進中國藝術的精神空間2021-02-20 08:09
  • 這環境太有藝術氣息了! 春節期間大量觀眾參觀鄭州美術館新館2021-02-20 07:36
  • 夏代二里頭陶片上考釋出4個字? 真相其實是場烏龍2021-02-20 07:36
  • 五四足跡印磚瓦 紅樓孕育新文化2021-02-19 08:31
  • 三大“軟傷”五大“硬傷” 《唐詩三百首》該被拋棄嗎2021-02-19 08:30
  • 就地過年帶來“新民俗” 未來的年還可以怎麼過2021-02-19 08:30
  • 傳統古鎮保護路在何方:文化要“古”經濟要“新”2021-02-19 08:30
  • 以紅色旅遊為抓手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2021-02-19 08:29
  • “這一屆”年味兒有點兒時尚2021-02-18 09:03
  • 6億年前,深海動物首次擁有了“吸氧自由”2021-02-18 09:03
  • 圓明園設計千餘款文創衍生品2021-02-18 08:59
  • 漂泊百年 佛首回家2021-02-18 08:58
  • 此心安處是吾鄉!多彩文化活動點亮就地過年幸福感2021-02-14 17:18
  • 文化新觀察|除夕夜,願它的歸來,“福”慰你的鄉愁2021-02-12 10:32
  • 2021年“歡樂春節”拉脱維亞系列活動近日全面上線2021-02-12 10:31
  • 感知春節“和”文化的力量2021-02-12 10:31
  • 《2021年春節聯歡晚會》在創新中描繪新時代精氣神2021-02-12 10:30
  • 2021農曆年為何稱“辛丑牛年”?2021-02-12 10:30
  • 大型文化節目《典籍裏的中國》將開播 聚焦中華優秀文化典籍2021-02-11 10:13
  • “春暖一江水 暢Xiang彩雲南”瀾湄六國新春文化交流活動線上啓動2021-02-11 10:10
  • 春節假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推出系列文化惠民活動2021-02-11 10:09
  • 牛年到!原來“牛”字有這麼多寫法啊!2021-02-11 10:08
  • 你真的瞭解春節嗎?這些“冷知識”你知道幾個?2021-02-11 10:07
  • 名相子產耀史冊2021-02-09 09:41
  • 4532處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完成現場調查2021-02-08 09:01
  • 杜崗會師2021-02-08 08:22
  • 趣讀牛文化 | 喜迎牛年,一起看看傳統文化裏的牛有多“牛”!2021-02-07 09:05
  • 賈玲:《你好,李煥英》是獻給媽媽的電影2021-02-07 09:03
  • “劣跡藝人”或被永久抵制,警醒了誰2021-02-07 09:02
  • 如何看待《唐詩三百首》有“硬傷”2021-02-07 08:59
  • 荊軻刺秦的大殿遺址被找到了?考古人員卻説……2021-02-06 09:53
  • 如何看待《唐詩三百首》有“硬傷”2021-02-06 09:40
  • 品味紅色經典:《紅旗譜》的持久魅力2021-02-06 09:36
  • 重慶:明代中期品官墓葬“劉春墓”考古取得重要收穫2021-02-06 09:18
  • 廣州展出百餘件醒獅精品賀新春2021-02-06 09:01
  • “十二生肖”主題文物亮相南京賀新春2021-02-06 08:59
  • “2021年中東歐國家優秀影片播映活動”開幕2021-02-06 08:58
  • 曼谷中國文化中心將與泰國文化部合作推出“泰國春晚”2021-02-06 08:57
  • 二里頭文化的溯源價值與當代意義2021-02-06 08:47
  • 寫春聯2021-02-05 20:03
  • 鄉愁2021-02-05 20:03
  • 第一鍋餃子2021-02-05 20:02
  • 年味2021-02-05 20:01
  • 睡眠週期應如何調節?這本書給出解釋2021-02-05 08:58
  • 東巴紙:一張“有故事的紙”2021-02-05 08:58
  • 單霽翔:傳統村落等文化遺產保護是億萬民眾的共同事業2021-02-05 08:58
  • “雲端”賞燈線上展演 古城西安年味“不減”2021-02-05 08:57
  • 重慶:明代中期品官墓葬“劉春墓”考古取得重要收穫2021-02-05 08:57
  • 曾國青銅器首次集中展出 揭祕史書未載七百餘年曆史2021-02-04 08:46
  • 全國石窟寺專項調查工作現場調查部分將於春節前收官2021-02-04 08:45
  • 人類非遺——九華立春祭疫下上“雲” 逾十萬網民參加2021-02-04 08:45
  • 2021中國詩歌春晚“雲”端全球播撒詩意2021-02-04 08:44
  • 臘月二十三?臘月二十四?南北方小年為啥不一天?2021-02-04 08:43
  • 音樂人趙英俊去世,你對他的歌有什麼記憶?2021-02-03 22:15
  • 安徽舉辦文物展 揭示明清徽州女性的“破”與“立”2021-02-03 08:29
  • 盤點中國“文二代”:職業很多元 作品須過硬2021-02-03 08:28
  • 大型當代雜技劇《化·蝶》在廣州大劇院試演2021-02-03 08:28
  • 閻崇年《大故宮》推出紀念版 高清大圖助力豐富內容2021-02-03 08:27
  • 世遺推廣人單霽翔亮相綜藝 攜布鞋男團講述“遺產裏的中國”2021-02-02 08:48
  • 2020年陝西發掘古墓葬3956座2021-02-02 08:41
  • 2021年總枱春晚將推出魔術劇、微型音樂劇等新節目類型2021-02-02 08:41
  • 這裏,始終是英雄的城市——在八七會議會址聆聽歷史的回聲2021-02-02 08:40
  • 三維雪崩模型闡釋60年前神祕遇難事件2021-02-02 08:40
  • 《我在故宮六百年》導演:2020,故宮給我平和的力量2021-02-01 15:41
  • 卷首之語的質與文——讀高金光的《卷首集》2021-01-31 20:44
  • 原創歌曲:第一書記之歌(詞曲:李紅軍 演唱:魏波)2021-01-31 14:21
  • 伊斯坦布爾的純真記憶2021-01-31 09:14
  • 逐光者莫奈(經典流芳)2021-01-31 09:11
  • 文物保護利用之路越走越寬(“十三五”,我們這樣走過)2021-01-31 09:10
  • 河南文旅廳“十件實事”叫響“老家河南”品牌2021-01-31 09:06
  • 尊重藝術規律 壯大主流聲音2021-01-30 09:52
  • 寫詩的農婦:樹鑿出一個洞,牆開了一扇窗2021-01-30 09:52
  • 小眾文物紀錄片頻頻出圈 網友:太上頭了!2021-01-30 09:49
  • 甘肅文物數字化技術向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推廣2021-01-30 09:49
  • 孟州發現虞夏時期並列的兩座“城池”2021-01-30 08:27
  • 多彩的民間藝術2021-01-29 09:23
  • 胡辣湯,不簡單2021-01-29 09:23
  • 與酒結緣2021-01-29 09:22
  • 寶豐:趙莊魔術2021-01-29 09:21
  • 以史為鏡廉鑑今天2021-01-29 09:19
  • 年畫裏的中國年2021-01-29 09:19
  • 孫蓀傾力打造“墨跡風景”2021-01-29 09:16
  • 《越濤詞》第三部:為當代詩詞添華章2021-01-29 09:15
  • 心中總會有光——觀戰疫紀錄電影《武漢日夜》2021-01-29 09:14
  • 卷首之語的質與文——讀高金光的《卷首集》2021-01-29 09:12
  • 老馬管“閒事兒”2021-01-29 07:40
  • 趕會2021-01-29 07:40
  • 不默而生范仲淹2021-01-29 07:40
  • 紅綠燈背後的故事2021-01-29 07:40
  • 古村新顏2021-01-28 09:51
  • 朝歌老街2021-01-28 09:51
  • 娃娃籃2021-01-28 09:50
  • 修渠人的信仰2021-01-28 09:50
  • 翻開“歷史的底稿” 探訪上海最早的近代圖書館2021-01-28 09:43
  • “左聯”這個名字,為何至今讓人心懷敬意2021-01-28 09:42
  • 辛丑年要來了,屬相究竟從啥時候開始算?2021-01-27 09:38
  • 圓明園首次修復琉璃構件2021-01-27 09:30
  • 單霽翔為土樓代言:從故宮“看門人”到世界遺產推廣人2021-01-27 09:24
  • 廣州南越王宮博物館展出200餘件陶瓷文物2021-01-27 09:24
  • 一段塵封62年的英雄故事——記飛奪瀘定橋的紅軍英雄雲宗連2021-01-26 11:42
  • 這部劇將你拉回抗美援朝戰場!開播就領跑收視2021-01-26 08:54
  • 198件漢唐宋元時期樂舞戲曲文物長沙展出2021-01-26 08:54
  • 走進大麥地巖畫:探訪刻在石頭上的“無字天書”2021-01-26 08:53
  • “滇王與南越王”展在穗揭幕 289件(套)文物亮相2021-01-26 08:48
  • 200萬年前短吻碩鬣狗是歐洲土著?最新研究説“不”2021-01-26 08:47
  • 大型紀錄片《中國新疆之歷史印記》發佈會在京舉行2021-01-26 08:46
  • 辛丑年要來了,屬相究竟從啥時候開始算?2021-01-26 08:43
  • 一部劇將你拉回抗美援朝戰場!《跨過鴨綠江》引發觀劇熱潮2021-01-25 14:40
  • 198件漢唐宋元時期樂舞戲曲文物長沙展出2021-01-25 14:39
  • 《跨過鴨綠江》:譜寫一部震撼人心的國家英雄史詩2021-01-25 14:39
  • 紀錄片《中國新疆之歷史印記》將開播 闡明諸多重大歷史事實2021-01-25 08:16
  • 製作精良、情節創新 超八成Z世代看好國產影視劇2021-01-25 08:16
  • 長孫編寫年譜 再現馬衡典守國寶28年故宮情2021-01-24 09:05
  • 通識教育不等於通用知識教育 需在新文科下創新2021-01-24 09:04
  • 千年湘菜全國巡迴展長沙啓幕 展千年湘菜文化2021-01-24 08:57
  • 在傳統工藝裏尋味“慢生活”2021-01-24 08:56
  • 林黛玉的“低情商”裏,藏着人間的世情冷暖2021-01-23 09:10
  • 你的“婚商”夠嗎?周大新長篇封筆之作《洛城花落》問世2021-01-23 08:21
  • 《生命的重量》獲得第八屆徐遲報告文學獎2021-01-23 08:20
  • 《國家寶藏》吳樾飾演“戰神”亞長,張信哲遭張國立吐槽“守護一個坑”2021-01-22 14:27
  • 廣東舉辦祕魯安第斯文明特展 木乃伊亮相2021-01-22 07:57
  • “80後”手藝人:在民宿裏傳承木藝2021-01-22 07:56
  • 為什麼一些鄉村題材作品,顯得“隔”和“陌生”2021-01-22 07:55
  • 周有光與馬識途:惺惺相惜的世紀老人2021-01-22 07:54
  • 無障礙閲讀——鋪就一條通往光明之路2021-01-22 07:53
  • 故宮博物院臘八“開宴” 邀四方賓朋雲上共享2021-01-21 08:11
  • “孔府過大年展”孔子故里曲阜開展 129件年俗文物集中亮相2021-01-21 08:11
  • “十三五”期間寧夏建立46箇中醫藥傳承工作室2021-01-21 08:08
  • 單霽翔組“布鞋男團”走萬里尋世界遺產裏的中國2021-01-21 08:07
  • 福建省世茂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正式開放2021-01-21 08:05
  • 鄭州市作家協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勝利召開2021-01-20 09:46
  • 青海伏俟城鑽探調查取得突破性新發現2021-01-20 08:26
  • 臘八節的由來與朱元璋有關?它的習俗不只有喝粥2021-01-20 08:26
  • 梁山好漢吃牛肉 真是為了體現反抗精神嗎?2021-01-20 08:25
  • 國潮動畫,讓世界感受中國美學韻味2021-01-20 08:25
  • 一塊磚敲定嵩嶽寺塔“年齡” 它為什麼被稱為華夏第一塔?2021-01-20 07:33
  • 鞏漢林等影視界人士長沙探討鄉村振興題材影視創作2021-01-19 08:25
  • 破除光環,拿自己“開涮” 莫言散文作品結集出版2021-01-19 08:25
  • 守護文明根脈 促進交流互鑑2021-01-19 08:24
  • 作家馬識途迎106歲生日2021-01-19 08:24
  • 職業作家訓練營開班 首批30位作家入學2021-01-19 08:23
  • “暮光之城”系列、“手斧男孩”系列等中文簡體版將首發2021-01-18 08:20
  • 陝西發現秦始皇開鑿的“蘭池”遺址2021-01-18 08:19
  • 柴房播種百年紅色基因 《望道》追尋先賢青春故事2021-01-18 08:18
  • 著名學者吳福輝去世 8000冊藏書捐現代文學館2021-01-18 08:18
  •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,紀錄片“貼地”講述故宮歷史2021-01-18 08:18
  • 北京人藝開年大戲《名優之死》首演2021-01-16 09:52
  •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首次在澳門演出《三個和尚》2021-01-16 09:05
  • 《山海情》熱播 黃軒演的基層幹部有“內味兒”了2021-01-16 09:01
  • 法藏敦煌古藏文文獻首次全部整理出版2021-01-16 09:00
  • 跟着唐詩宋詞去旅遊:古寺今何在 流水尚能西2021-01-16 08:58
  • 科學家讓泥芯“開口” 講述青銅器產地故事2021-01-15 08:08
  • 期頤老人愛勞動2021-01-15 07:44
  • 母親的“藝術”2021-01-15 07:44
  • “鍼灸鼻祖”皇甫謐2021-01-15 07:44
  • 老曹寫詩2021-01-15 07:43
  • 河南承載4000年武術文化成果2021-01-15 07:30
  • “河洛古國”發現中國最早“宮殿”2021-01-14 08:22
  • 全球變暖背景下 青藏高原將會更“濕”2021-01-14 08:21
  • 我國高空高速長航時察打一體無人機首飛成功2021-01-14 08:21
  • 宇宙多老了?最新估計是137.7億歲2021-01-14 08:20
  • 《王冠》揭祕:如何神還原戴妃造型2021-01-14 08:20
  •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需“擁抱”年輕人2021-01-14 08:19
  • 奧斯卡“前哨戰”再下一城2021-01-14 08:19
  • 養心殿的小祕密?高分紀錄片揭祕600歲故宮保養日常2021-01-13 14:35
  • “嫦娥挖土”的“一臂之力”是怎麼煉成的2021-01-13 07:56
  • 竊蛋龍會孵蛋!7000萬年前化石證實早期假説2021-01-13 07:56
  • 花洲的樹2021-01-13 07:43
  • 那個叫我“娃兒”的人2021-01-13 07:42
  • 俺是河南人2021-01-13 07:42
  • 清華尋找“數學天才” 為何下探到初三2021-01-12 08:19
  • 別讓“變味”的同行評議綁架學術2021-01-12 08:14
  • “雞娃”背後,是突圍還是困境?2021-01-12 08:14
  • 為什麼要讀研聽聽博導怎麼説2021-01-12 08:13
  • 賴聲川談文化創意 :做好“A+B”不容易2021-01-11 09:03
  • 温暖2021-01-08 20:53
  • 一片葱蘢慰我情2021-01-08 20:53
  • 鄉音裏的變遷2021-01-08 20:52
  • 從花香雲寨到水墨古鎮2021-01-08 20:52
  • 故鄉變奏曲2021-01-08 20:52
  • 我多想回到家鄉2021-01-08 20:51
  • 珂勒惠支的版畫在今天還有意義嗎?2021-01-08 08:00
  • 煙火漫卷中的精神守望與《晚熟的人》2021-01-08 07:59
  • 紀念幣:飽含歷史的特殊貨幣2021-01-08 07:58
  • 《河南省武術志》正式出版2021-01-08 07:26
  • 你見過380年前的鄭州嗎? 明代文徵明曾孫畫作《鄭州景物圖》現身2021-01-08 07:25
  • 俛卬空徘徊 欲去猶繾綣——讀趙皓瀅油畫“老牆”系列作品2021-01-07 17:36
  • 可讀,可看,可聽 看文藝如何描繪中國鄉村之美2021-01-07 08:14
  • 面對英文寫作 這些方法很實用2021-01-07 08:13
  • 油畫《父親》首次系統修復 今年或迴歸公眾視野2021-01-07 08:13
  • 600歲崑曲為何魅力不減2021-01-07 08:12
  • 網絡文學IP如何實現優質影視轉化2021-01-07 08:12
  • 《凱哥日記》講述一個加拿大人眼中的中國戰“疫”故事2021-01-06 08:43
  • “十三五”期間博物館備案數量由4692家增至5535家2021-01-06 08:43
  • 中國文聯知名老藝術家藝術成就展舉辦2021-01-06 08:42
  • 《龍貓》首次官方授權簡體中文繪本在滬發佈2021-01-06 08:42
  • “電視購物”不香了“直播帶貨”會步後塵嗎?2021-01-06 07:33
  • 在心中種樹2021-01-05 09:41
  • 也説小寒2021-01-05 09:41
  • “文物數字化”加速甘肅與絲路沿線國家人文交流2021-01-05 07:48
  • 震撼!60多年前永樂宮壁畫的大搬遷2021-01-05 07:46
  • 盲文圖書:温潤裏透出光芒2021-01-05 07:46
  • 《匠人坊》:探研中國短篇經典2021-01-05 07:45
  • 歷時5年改造後全面開放,河南博物院——煥新更精彩2021-01-05 07:44
  • 民間藝術的根在鄉土——專訪中國彩塑大師逯彤2021-01-04 07:47
  • 我國發現7000萬年前正孵卵的竊蛋龍化石2021-01-04 07:47
  • 豐富多樣的文旅活動成為人們跨年新選擇2021-01-04 07:46
  • 走近日曆書——看得見傳統,留得住美麗2021-01-04 07:45
  • 陶淵明的底色和他的五次出仕2021-01-04 07:45
  • 作家阿來:以“不變”的力量,應對變化的世界2021-01-03 09:25
  • 讓長城活起來傳下去(文化脈動)2021-01-03 09:20
  • “繪畫找到了我”2021-01-03 09:19
  • 探索線上線下雙軌運行的演出新業態2021-01-03 09:17
  • 《掬水月在手》聯合制片人張靜:古詩詞在當下仍有意義2021-01-02 09:42
  • 迎新不“辭舊” 千餘件老物件慰市民“鄉愁”2021-01-02 09:26
  • 揚州瘦西湖迎新展示“琴棋書畫” 24位古代美女“亮相”2021-01-02 09:24
  • 考古新發現:宗日遺址歷經三大發展階段2021-01-02 09:23
  • 2020年中國電影:票房前十均為國產片 “家國情懷”引發共情2021-01-02 09:19
  • 2020年中國電影:票房前十均為國產片 “家國情懷”引發共情2021-01-02 08:38
  • 頤和園東宮門打造文創體驗區2021-01-02 08:28
  • “感知中國·連線蒙古”網上內蒙古文化周正式上線2021-01-01 11:19
  • 國家級非遺滑縣木版年畫展亮相恭王府為新春祈福納祥2021-01-01 11:18
  • 中國戲曲學院創排大型京劇《秋瑾》 2021年5月上演2021-01-01 11:16
  • 瀋陽故宮攜200餘件清宮珍品亮相國博一展“金玉滿堂”2021-01-01 11:14
  • 微電影《月是故鄉明》上映 展現著名物理學家錢臨照家國情懷2021-01-01 11:13
  • 流星雨、水星東大距……1月這些天象值得期待2021-01-01 11:11
  • 當過工人、老師 他如何寫出一部暢銷20年的作品?2020-12-31 09:03
  • 《婦女簡史》:女性命運與男女之鏡像描述2020-12-31 09:00
  • 凌翼長篇報告文學《新長征 再出發》:一份紅軍精神的當代答卷2020-12-31 08:57
  • 國家圖書館上線展映48部非遺紀錄片2020-12-31 08:50
  • 華夏正聲,千年迴響:寫在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成立20週年之際2020-12-30 21:26
  • 136位網絡文學作家聯合發出倡議 共同推進網絡文學精品化2020-12-30 08:19
  • 傅聰:音樂就是愛,就是一輩子的追求2020-12-30 08:18
  • 傅聰:音樂就是愛,就是一輩子的追求2020-12-30 08:16
  • 老家的柿子樹2020-12-30 07:43
  • 歲末是來春的底色2020-12-30 07:43
  • 又見焦桐2020-12-30 07:43
  • 賡續歷史文脈 綻放遺珍光彩——鄭州市“十三五”文物保護工作回眸2020-12-30 07:35
  • 鄭旺盛長篇報告文學《光明的道路》出版發行2020-12-29 15:01
  • 臘庫衚衕27號院2020-12-29 10:42
  • 新年的月光2020-12-29 10:41
  • 文旅部: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 重點做好五方面工作2020-12-29 08:30
  • “費孝通作品精選”問世 小説《繭》首次出版2020-12-29 08:28
  • 鋼琴家傅聰因新冠肺炎在英國去世 享年86歲2020-12-29 08:24
  • 百餘件元明清御用瓷器亮相長沙 看瓷器裏的“龍翔九天”2020-12-28 20:14
  • 金石書畫、古籍古墨名作集中展出 帶今人徜徉傳統文人精神世界2020-12-28 17:20
  • 推動文化跨界融合為羣眾打造“週末的家”2020-12-28 07:54
  • 《我在故宮六百年》繼續講述修文物的故事2020-12-28 07:51
  • 護膚大禮包 杜甫大人的年終獎就是這麼樸素2020-12-28 07:51
  • 紀錄片《我在故宮六百年》將播 聚焦古建修繕保護2020-12-26 10:09
  • 土家大寨村古風猶存:守着“靜土” 念好“山”字經2020-12-26 10:08
  • 中國愛樂新年音樂會:用紅色經典名家新作致敬20212020-12-26 10:08
  • 佛山木版年畫86件珍品亮相河北武強 再現嶺南地區獨特文化2020-12-26 10:08
  • 重慶新增“打卡地”: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初步開放2020-12-26 10:07
  • “中原風·黃河魂——河南省美術作品展”在京開幕2020-12-25 08:39
  • 快上頂端留言搶票,週日和劉震雲面對面2020-12-25 07:43
  • 碰面2020-12-24 21:31
  • 栽滿石榴樹的家園2020-12-24 21:31
  • 那座似曾相識的城2020-12-24 21:31
  • 細數黃河的波瀾起伏2020-12-24 21:31
  • 走近安徽歙縣老胡開文墨廠:徽墨千年 亦淡亦濃2020-12-24 08:05
  • 不止《大鬧天宮》 “張光宇藝術12燃”大展解碼藝壇先驅2020-12-24 08:05
  • 唱唸做打華服妝發,陌陌直播間上演京劇國粹2020-12-24 08:03
  • 浙江紹興王陽明故居遺址得到考古發掘確認2020-12-24 08:03
  • 237件美術精品亮相“中國西部大地情中國畫、油畫作品展”2020-12-24 08:02
  • 紅學會會長張慶善:越劇電影《紅樓夢》是“經典的改編,改編的經典”2020-12-23 07:53
  • 崑曲《救風塵》登台:重啓經典再現名劇2020-12-23 07:53
  • 2021年“我們的中國夢”——文化進萬家活動在京啓動2020-12-23 07:52
  • 《小藝的故事》兩年邀請1200多位外來務工者及其家人觀劇2020-12-23 07:51
  • 國家大劇院建院十三週年開啓線上藝術節2020-12-23 07:51
  • 《巡迴檢察組》原著小説《人民的正義》正式出版發行2020-12-22 11:40
  • 中國傳媒大學報告稱52%的中國音樂人沒有音樂收入2020-12-22 08:44
  • 庚子年冬至祭孟大典在孟子故里山東鄒城舉行2020-12-22 08:44
  • “漢語盤點2020”年度字詞揭曉 “新冠疫情”入選2020-12-22 08:43
  • 丁真走紅、李雪琴出圈 盤點2020年十大文化事件2020-12-22 08:43
  • 將非遺融入生活:南開女生帶千年木葉盞上“直播”2020-12-22 08:42
  • 西安發現2000多年前秦漢都城“後宮”2020-12-22 08:34
  • 蔡國強藝術展亮相故宮2020-12-22 08:32
  •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劉嘉峯:小小竹絲,編出人生精彩2020-12-22 08:32
  • 將非遺融入生活:南開女生帶千年木葉盞上“直播2020-12-22 08:25
  • 丁真走紅、李雪琴出圈 盤點2020年十大文化事件2020-12-22 08:24
  • 2020年度中華書局雙十佳圖書揭曉 這些圖書入選2020-12-21 08:35
  • 中華詩詞如何復興? 詩詞界:需反映時代出精品2020-12-21 08:34
  • 冬至是一個節日嗎?為何總要吃餃子?2020-12-21 08:33
  • 飛虎隊後裔齊聚昆明 追述中美抗戰情緣2020-12-21 08:33
  • 拍了30多年電影 他卻想捐出電影設備2020-12-21 07:46
  • 他們是考古青年:用青春年華追求考古學的中國特色2020-12-20 06:52
  • 紅色話劇《支部建在連上》為何成了“爆款”?2020-12-20 09:16
  • 西安秦漢櫟陽城遺址考古發現“後宮”區2020-12-20 09:06
  • 我國人類非遺項目數量已居世界第一2020-12-20 09:03
  • 《大秦賦》火了 讓觀眾懂得了許多有趣的古代禮儀知識2020-12-20 09:03
  • 網紅的模樣:丁真帶火家鄉,王冰冰讓網友愛上看新聞2020-12-20 09:02
  • 第十四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公佈2020-12-19 15:58
  • 《辭海》正式上線網絡版 今後可隨身攜帶2020-12-19 14:19
  • 藏譯通軟件用户突破百萬 拉近藏漢交流距離2020-12-19 09:47
  • 甘肅數萬枚千年簡牘“安身立命之所”封頂2020-12-19 09:43
  • 第十四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頒獎 15國15人獲獎2020-12-19 09:42
  • 琅琊是臨沂,蘭陵是棗莊……古代地名為啥那麼好聽?2020-12-19 09:38
  • 毛澤東在香山時期202封電報手稿在京集中展出2020-12-19 09:36
  • 這兩張黑膠唱片或改寫中國交響樂錄製史2020-12-19 09:35
  • 第71屆柏林電影節因疫情改期舉行2020-12-19 09:27
  • 彈棉花2020-12-18 15:58
  • 賈誼的才情2020-12-18 15:57
  • “鄭州窯”銘文千年後重現 黃河文化研究添新史證2020-12-18 10:41
  • 彈棉花2020-12-18 09:31
  • 公交車上的“節能明星”2020-12-18 09:30
  • 賈誼的才情2020-12-18 09:29
  • 曹新林:我願執筆畫蒼生2020-12-18 09:27
  • “太極拳”“送王船”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20-12-18 09:07
  • 不同顏色代表不同年齡段,《網絡遊戲適齡提示》是“遊戲分級制”嗎?2020-12-17 16:08
  • 研究發現秦兵馬俑生產採用了“多渠道供應”模式2020-12-17 12:50
  • 第25屆北京新年音樂會將如期而至線上舉行2020-12-17 09:07
  • “世界的老子”國際漫畫展在貴陽孔學堂開展2020-12-17 09:06
  • “2020藝術北京·發現”展覽開幕2020-12-17 09:04
  • 雲南青花明代早期創燒 首次揭示紅河流域制瓷技術體系2020-12-17 09:03
  •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帝后服飾在澳門展出 反映滿漢文化交融2020-12-17 09:02
  • 世界文化遺產清西陵獲地方立法保護 明年1月實施2020-12-16 17:10
  • 演員濮存昕當選新一屆中國劇協主席2020-12-16 08:52
  • 秦始皇當真叫嬴政嗎?那趙政是誰?2020-12-16 08:51
  • 成為北京市非遺項目 能否拯救少白派京韻大鼓?2020-12-16 08:50
  • 在這裏 夢迴兩千多年前2020-12-16 07:44
  • 揭祕丨5000多年前的河南人用什麼材料來蓋房子?2020-12-15 21:17
  • 為生活按一下清零鍵2020-12-15 09:49
  • 《去博物館》出版 這本書如何講述博物館魅力?2020-12-15 08:20
  • 賴聲川談劇場 :劇院是一場多角關係2020-12-15 08:20
  • “甜姐兒”黃宗英去世 從藝術家到作家,她經歷了什麼?2020-12-15 08:19
  • 年關將近,宋朝太學生在忙什麼?2020-12-15 08:18
  • 蔡國強藝術展亮相故宮博物院2020-12-15 08:18
  • 浙江寧波發現目前世界最早古稻田2020-12-15 08:17
  • 2020國際中文教育交流周啓動2020-12-15 08:17
  • 文旅部啓動紅色旅遊五好講解員培養項目2020-12-15 08:16
  • 著名錶演藝術家、作家黃宗英逝世 享年96歲2020-12-14 16:38
  • 著名作家、表演藝術家黃宗英逝世 享年96歲2020-12-14 11:32
  • 著名錶演藝術家、作家黃宗英逝世2020-12-14 14:50
  • 高分國產劇《裝台》火了!原著作者披露創作細節2020-12-12 17:27
  • 在莫高窟雕刻時光的年輕人2020-12-14 08:12
  • 反映拉貝家族與中國友誼的展覽在南京開幕2020-12-14 08:11
  • 敦煌殘卷系統綴合背後:讓敦煌文獻“孤兒回家”2020-12-14 08:10
  • 傳承技藝 再現徽州古建築的“文化密碼”2020-12-13 12:42
  • 重慶老鼓樓衙署遺址將啓動遺址公園建設2020-12-13 09:19
  • 紀念張載誕辰1000週年學術研討會在西安舉行2020-12-13 09:19
  • 浙江龍泉青瓷:千年窯火不滅 傳承中華美學2020-12-13 09:18
  • 中國話劇界首次將晉文公重耳故事搬上舞台2020-12-13 09:13
  • 何為理想生活?雪小禪的建議是:心無雜念,風物人間2020-12-13 08:55
  • 中關村主題村史館VR“還原”錢三強書房2020-12-12 09:39
  • 趙炎從藝50週年:説相聲別幻想一夜暴富2020-12-12 09:31
  • 語言是瞭解一個國家最好的鑰匙2020-12-12 09:30
  • 志願傳承挖掘非遺“富礦”2020-12-12 09:30
  • 感受千年名窯的光彩2020-12-11 16:38
  • 鄉村文化“輕騎兵”2020-12-11 16:27
  • 取暖記2020-12-11 16:25
  • 為了一個年輕的生命2020-12-11 16:24
  • 畫筆下延伸致富路2020-12-11 16:24
  • 民族音樂紀實劇《家園》聚焦“精準扶貧”2020-12-11 08:27
  • “冀派內畫精英新秀作品展”開展 青年藝術家現場獻藝2020-12-11 08:24
  • 詹天佑簽發《資歷證明書》 入藏鐵博2020-12-11 08:17
  • 浙江發現西周高等級墓葬羣 證明姑蔑之説非空穴來風2020-12-10 21:32
  • 青海:舉行玉樹《格薩爾》藝人學術鑑定會 加強史詩活態傳承2020-12-10 21:25
  • “光影助力成長計劃”影視課和田開講 未來將惠及40多萬名學生2020-12-10 21:25
  • 少兒圖書市場疫情下正向增長2020-12-10 21:25
  • 年逾七旬花鼓燈國家級藝術傳承人合肥收徒2020-12-10 21:24
  • 民族音樂紀實劇《家園》聚焦“精準扶貧”2020-12-10 21:24
  • 千年敦煌藝術載創新IP煥新活力 文創產品上線催熱傳統文化2020-12-10 21:23
  • 張學良日記等珍貴文物在張氏帥府博物館首次披露2020-12-10 21:23
  • 河北周家莊墓地與殷墟發現屬同一文化 填補冀中南地區歷史空白2020-12-10 21:23
  • 重慶意大利簽證中心新址揭幕 意大利攝影師展當地“小眾之美”2020-12-10 21:22
  • 浙江發現西周高等級墓葬羣 證明姑蔑之説非空穴來風2020-12-10 21:22
  • “冀派內畫精英新秀作品展”開展 青年藝術家現場獻藝2020-12-10 21:21
  • 小村裏的大銀幕2020-12-10 21:21
  • 木星合土星、流星雨、日全食……12月這些天象別錯過2020-12-10 14:29
  • 世界級遺產廣東桑園圍的“前世今生”2020-12-10 08:38
  • 民間手工藝人劉志紅:一個漢族人的赫哲情懷2020-12-10 08:38
  • 古玩的江湖玩的是什麼?2020-12-10 07:41
  • 中泰學者“雲端”互動 看好RCEP下兩國合作前景2020-12-09 19:29
  • 西安八旬老人用900多根竹條讓“兵馬俑戰車”動起來2020-12-09 15:34
  • 凝香2020-12-09 20:34
  • 普通人家有家風2020-12-09 20:33
  • 有一種生命不會凋零2020-12-09 20:33
  • 我愛盧氏土坯房2020-12-09 20:32
  • 文創合作再玩新花樣?CCTV春晚牛年壓歲金問世2020-12-09 08:37
  • 數字、IP、創意……中國文旅產業的多樣賦能之道2020-12-09 08:36
  • “看門人”單霽翔三本新書 為故宮六百週年慶生2020-12-09 08:36
  • 《國家寶藏》第三季開播 河南文物都有啥?其中這個家家都有2020-12-09 07:28
  • 江西省圖書館迎建館100週年 展出《宋應星四種》存世孤本等古籍2020-12-08 14:21
  • 亮相《國家寶藏》第三季的河南文物都有啥?2020-12-08 15:25
  • 報告文學《明月照深林》:研探鄉村振興之路2020-12-08 08:16
  • 真·寶藏節目迴歸!明星甘為它做配角?2020-12-08 08:16
  • 記者帶你走進周口時莊遺址 再看看4000多年前的糧倉啥樣2020-12-08 07:49
  • 《國家寶藏》第三季:殷墟博物館2020-12-07 18:09
  • 在AK47的槍口下 劉驍騫走進毒窟2020-12-07 08:15
  • 博物館講解哪家強?2020-12-07 07:27
  • “考古盲盒”為何突然賣斷貨?2020-12-07 07:26
  • 他經歷過悲慘的生活 卻交出了最好的人生答卷2020-12-06 08:52
  • 西藏阿里首現青藏高原木俑2020-12-06 08:50
  • 詩意的風情2020-12-04 10:27
  • 在他鄉尋找故鄉2020-12-04 10:27
  • 還原人與時代的本真圖景2020-12-04 10:26
  • 一秒鐘的折射2020-12-04 10:26
  • 從孤獨中看美國人的生活2020-12-04 10:26
  • 根植中原的文學碩果——《李佩甫文集》出版2020-12-04 10:23
  • “踩”出新生活2020-12-04 08:00
  • 石磨2020-12-04 08:00
  • 元好問避難三鄉2020-12-04 07:59
  • 精美的石頭會唱歌2020-12-04 07:59
  • 心靈驛站2020-12-03 09:40
  • “憩園”中的萬千風景 近20年巴金作品的海外傳播與研究2020-12-03 09:07
  • 王安石文集三卷孤本拍出2.6億元2020-12-03 09:06
  • 光明日報:《水滸傳》海外翻拍能否跨越文化之河2020-12-03 09:05
  • 曹禺誕辰110週年,我們要紀念他什麼?2020-12-03 09:02
  • 新時代誦讀與詩歌如何深度融合?業內人士共探路2020-12-02 09:29
  • 互聯網平台瞄準知識賽道 知識類創作者越來越吃香2020-12-02 09:27
  • 國寶《趙城金藏》新發現19米經卷亮相 孤本巨帙上海再續奇緣2020-12-02 09:24